
供给侧改革继续深化 营商环境财税体制成关键
2019-08-23
供给侧改革将倒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民营企业发展战略、形象品牌化、资产证券化等组成的“轻资源”将获得全方位的生机,并会创造新的“硬价值”。
供给侧改革 |
改革背景 |
营商环境 |
||
供给侧改革,即“供给侧+ 结构性 + 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 |
2015 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 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
营商环境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方面,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多寡,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的经营企业,最终对经济发展状况、财税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产生重要影响。 |
步入 2017 年,供给侧改革进入了深化之年。2016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2017 年仍将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 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而过去的一年,供给侧改革进展如何, 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的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将在哪些领域展开,民营企业又该如何完成自身的改造升级?
上年去产能任务提前超额完成
2017 年 1 月 10 日上午,国新办举行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介绍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情况。
徐绍史介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也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初见成效,去年去产能的年度任务已经提前超额完成。
在此过程中政府、市场、企业做了大量实践探索,这些经验弥足珍贵。从政府来讲,不仅仅在于提前超额完成了去产能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具有探索破解深层次矛盾路径的意义,政府从制度供给入手来深化改革,探索建立了一些市场机制,比如说中长期合同制度、储备产能制度、增减挂钩减量置换指标交易制度、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政府行业企业联手防范价格异常波动制度等做了探索。
从市场来说,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更加充分,供需动态平衡, 价格振荡波动,交易方式多元,市场的适应消化能力在增强。从企业来说,企业的效益改善和转型升级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有一批企业兼并重组,最大的就是宝钢跟武钢的联合重组,成立了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产煤大省山西,拖欠职工工资也大幅度下降,资产估值也大幅度上升。
徐绍史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 年只是一个开局之年,今年任务更加艰巨。我们会坚持这一条主线,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
营商环境财税体制环节最重要
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其中营商环境和财税体制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营商环境实际上就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财税改革则是降成本。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稳中求进”的思路看,首先要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的区间,稳就业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保证传统产业不影响增长速度的同时,通过学习借鉴、兼并重组、升级换代等办法获得质量和竞争力的提升。其次是寻找新动力。如何把那些在 2016 年已经培育出来的一些新动力进一步提升与扩大,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全球都在发掘和培育新动能,新一届的美国政府也开始转向经济为中心。如果说我国在传统产业改革还有一些可以向发达国家借鉴的经验,那么对于新兴产业则都没有经验,并且在有些创新领域,中国的发展速度快于美国,这就要求为创新企业的新动力提供良好的生态成长环境,让新旧动力转换成核心动力。
赵锡军提出,要把企业家看成全球战略性资源,因为我国在引进世界跨国公司的同时,其他国家也在争取我国的跨国企业。当中国的跨国企业越来越多的时候,中国的跨国企业和企业家也就变成了全球性战略重点资源,他们将影响国家资源配置。国家需要新的意识,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建设,才能把握好这一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制造业成广东抓实体经济核心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率先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广东,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2016 年全国两会前夕,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首个省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 意图在这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潮中做先行者。
根据方案所定的目标,广东计划在 2016 年至 2018 年期间,全省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为全 省企业减负约 4000 亿元,商品房库存规模比 2015 年底减少约 12.5%, 完成软硬基础设施投资 1 万多亿元,累计新增境外投资额达 400 亿美元等等。这一系列目标及一揽子配套措施, 让广东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这场改革中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在 2016年 12 月 24 日的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广东率先全面转型。胡春华说,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广东抓实体经济, 核心是抓制造业。
新兴民企将获得更多发展资源
国家发改委特邀研究员郭凡礼认为,广东在这场改革中,不仅领先于全国,而且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高,新兴服务业发展快,民营经济占比大,不像北方要重点去产能,而是更多地考虑怎样提高供给质量,更好地去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这场改革中,政府主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多的是要靠企业自己去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工商联主席孙明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加快传统过剩产业的并购重组步伐,处于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则能更便捷地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在改革过程中,企业再不创新就无法生存下去,这会倒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她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民营企业发展战略、形象品牌化、资产证券化等组成的“轻资源”将伴随全要素 生产率的提高而获得全方位的生机,并会创造新的“硬价值”。
“在此过程中,民营企业应合理有效地利用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孙明认为,企业应该加快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 紧跟结构调整大潮,充分加大自身技术更新改造与产业发展方向调整力度,以此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