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AST TECHNOLOGY

中国民营经济的冷思考

2019-09-24


      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中国民营企业或者说中小微企业与10年前20年前已有相当大的改变,首先是企业经营主业,相当部分已进入到高新科技领域;企业经营主体经过30年的优生劣汰,大多数已接受过现代高等或专门职业教育;特别是80-90后一批创业者正在成为第三代民企经营者的中坚力量;目前,他们虽然实力还很弱小,地位较低,但其从事的业务、所具有的潜在能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却在一定程度代表着中国民营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未来。

      尽管如此,对民营经济存在发展的必要性、必然性、合理性以及生存发展的制度环境选择问题,30多年来并未形成普遍一致的认识;况且,在新的时局环境下,又有了新的情况、新的变化。

 

      首先,必须肯定,民营经济在中国的再度崛起,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走向现代化与重构新型市场经济的必要选择。

      农工商经济体系是中华民族三大文明支柱之一,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工商业文明中,官商和民商并存,共同支撑推进中华文明的演进和发展,是无可否认历史的事实。

      民营经济也是社会稳定机制中的中坚力量,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仅知识文化阶层,民营经济人格群体,也正在成为新的社会机构的中产阶级、中坚力量、稳定力量。

      在今天改革的时代,作为正在逐步成长为社会中间阶级、中产阶级的民营经济人格群体,同样也正在成为社会发展变革的主体动力。

      当充分肯定中小微民营经济及其人格群体的“正能量”及其存在发展的必要性、合理性时,面对的却是民营经济的艰难存在。那么,是什么思想、观念、意识与意志在驱动、导引出这一系列的现象、问题与民营经济生存发展的尴尬的观念制度环境?

      绕不过去的是六大根本问题:1、大时代的局限于制约;2、对马恩“资本”理念的误读;3、对资本本质与人格的误解;4、中国传统经济观念制度的影响;5、近百年“国家主义”制度选择的承续;等等;自然,也与民营经济自身发展的不成熟有关。

 

大时代环境的局限制约

      对于再度崛起的中国而言,大时代“物欲主义”“雾霾”,不仅弥漫污染了经济领域,同样污染了曾被称为“社会良知”的知识界与掌握国家民族命运的政府,而民营经济自然更是首当其冲,在经济观念、行为诸方面成为“物欲主义”的“重灾区”;由其观念行为表现出的更加引人注目的“物欲主义”,民营经济便似乎天生就具有了“利欲熏心”的“基因”,成为“唯利是图”的化身、社会腐败的“渊薮”,不仅受到中华“重义轻利”传统的恶弃,同时受到社会舆论的憎恶和制度政策的“围剿”与排斥。

 

对马恩资本学说的误解

      今天,对“私人资本”、“民营经济”的基本价值判断,在相当程度上与对马克思“资本”学说的误解密切相关。

      资本是凶残、丑恶、罪孽、剥削、奴役的化身和象征——这一系列论断至今,亦如幽灵般盘绕于中国大地的上空和人们的心中,对当代中国所谓“资本化身”的民营经济,无论从政策、观念到国家制度的选择乃至民众意识、基本观念和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问题是,人们忘记了,同样在马克思的笔下,资本“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等等。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社会作为超越封建主义制度社会的人类文明的进步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有的提法中是“扬弃私有制”——即扬其所长弃其所短——而不是“消灭私有制”!

      对“民营经济”错误的理解、判断,其影响相当宏阔与深远,同样要有一个正本清源与端正认识的过程。

 

对资本本质的误解

      “资本”的基础是“平等契约市场”,“自由”、“平等”、“民主”、“创造”这一组特征,构成了“资本本质”之“善”;而“资本人格”自然应是“自由、平等、民主、创造”的“人格化”。

      另一方面,与“资本本质”之“善”相共生,“资本本质”又有其“恶”的一面:是“资本拜物教”、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金钱价值高于人的价值、对“森林法则”的盲目崇拜等等。

      但将资本物欲主义之“恶”视为资本的本质的理念,依旧是一种顽固的存在,也成为影响客观、公正、科学地对待民营经济和构建新型制度环境的最大障碍之一。

 

传统体制与当代价值观对撞

      在传统农业文明社会,自然选择的以农为本、农业为中心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衍生“重农抑商”的社会结构、关系,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官为“四民之首”,商为最末;与此社会结构同步,官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民间工商业带有明显的依附特征。

      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一方面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动力之一;另一方面,又因袭了对官府权贵的依附与崇拜、缺乏市场独立平权意识与对市场民主平等精神的践踏破坏等等。这成为今天民营经济尴尬的生存发展环境的现实根源。

 

国家主义的制度选择

      百余年来,私人资本、民间资本始终处于附属或被排斥、被压抑、被改造甚至被消灭的地位。而体现于这种制度选择背后的是国家主义的制度体系,对民营经济的传统评价与歧视,既有深远的经济历史根源,又有现实的阶级、阶层、群体利益基础。

      问题在于,进入改革开放时代,这种传统评价与歧视依旧存在,并继续影响着社会主体价值判断、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

 

 

民营经济的历史使命

      解析今日中国民营资本尴尬的生存发展环境,除了上述大时代、功能制度环境因素外,中国民营经济自身发展的“不成熟”,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在因素。对于全社会而言,也需不断更新观念,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的制度环境。

      对中国民营经济而言,最重要的是——

      第一,清醒地认识大时代“物欲主义”价值观的危害,构建新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义利观”。要逐步清除“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端正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塑造优良的个人情操与品格,并在企业经营、商业运作中贯彻实行,遵纪守法,建立优良的商业观和经营行为,以及良好的社会市场信誉。以新的行为、品格与精神,树立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新的形象。

      第二,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资本”学说和资本的本质属性,树立科学正确的“资本观”,自觉创建新型资本关系与经济运行体系。应重新认识“资本”和“私有制”,对资本的“二元本质”与“二元人格”保持深度的理性清醒与必要的“自我批判”精神,主动探索创建新型时代的资本价值观,创建有利于抵御资本的“物欲主义”之“恶”和人格异化,彰显资本的“自由、平等、民主、创新”之善的现代资本经济、企业行为、现代资本市场经济规则,创建新型资本运行方式。

      第三,创建现代新型“资本人格”群体。自觉传承中国优秀的工商传统和价值观、义利观,塑造融汇并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资本“自由、平等、民主、创新”精神的新型“资本人格”群体,使中国民营经济真正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刚刚开放的主动力。

      总的来讲,中国民营经济一定会继续成长,不断走向成熟;伴随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一定会构建更加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公正合理的观念制度政策环境;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长征中,民营经济始终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所在,希望所在。     

 

作者介绍:

单元庄 执教西北工业大学二十余年,后由国家经贸委、航空航天部任命为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副主任;先后兼任中国统战研究会理事、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财政部特大国企绩效评估专家、“凤凰卫视”评论员、中国“福布斯”首榜首位企业集团总裁;

现任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亚欧大路桥物协联副主席兼专家委主任、陕西省物流学会会长、珠海市委市府咨询专员、珠海科技创新促进会会长,陕西省商务厅高级顾问、宁夏自治区口岸办高级顾问等。

主要从事宏观政策、区域经济、民营经济、现代物流研究。编辑出版专著十三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持《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规划》《宁夏国际空港物流园》等国家、省部委与地区产业规划一百多项,多篇研究报告被编入供国家领导人参阅的新华社最高级内参《国内动态清样》,受到国家领导人重视。入编《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获“美国肯塔基克罗最高荣誉奖”(1812年设立,曾授予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布什等世界著名人士。中国原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程思远等七人获奖)。